協作研究金:2015/2016年度獲資助之研究項目摘要

設施/設備

利用熱解析氣溶膠色譜和高分辨飛行時間氣溶膠質譜儀研究大氣顆粒物及其對健康和環境的影響
項目統籌者:郭海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

該項目擬配備一套先進的熱解析氣溶膠色譜(TAG)和高分辨飛行時間氣溶膠質譜儀(ToF-AMS),用以同時、實時地進行顆粒物粒徑和大氣中氣溶膠化學組分分析。該設備將與香港多個學術機構共享,以開展空氣質量及其對健康和環境影響的研究,包括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以及香港大學。自市售以來,該設備已為大氣顆粒物性質和來源研究帶來了革新性的進展,因為它首次對直徑低至納米級的氣溶膠顆粒粒徑及化學組成實現了高靈敏度的實地測量和實時表徵。因此,近期TAG-ToF-AMS的商業化為大氣顆粒物性質和來源的研究領域帶來了一場革新。由於長期以來香港都沒有可用的此類設備,因此該設備的購置將通過其在環境可持續性、人類健康等方面的應用,以及對工業和能源生産效率的提高,顯著增強本地大學在大氣過程前沿研究領域中的實力。隨著對各粒徑氣溶膠顆粒的化學轉化和組成方面的知識積累,該領域將制定相應的標準與法規,用以保護環境與人類健康。此外,擬配備的該套將在香港多個高校共享的TAG-ToF-AMS設備將會給空氣污染方面的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該項目在提供香港和中國南部地區大氣顆粒物組成和豐度的完整數據方面擁有著巨大潜力,幷將使其發展成為我們的優勢領域,同時也將會進一步為中國及國際範圍的其他研究項目作出貢獻。該設備也將為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員、技術員和其他合作學者提供更好的研究平臺。他們將從這套最新型的分析儀器的操作和部署中獲得專業的見解,幷增加他們在各自大氣研究領域中的知識積累。同時,參與其中的各大學將會在未來大氣氣溶膠領域的研究活動中得到更多共同發展的機會。


建立最新高內涵成像系統用于表型分析與藥物篩選
項目統籌者:龔偉強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

探索和認知人類致命性疾病的發病機理,研究和提出新的治療方案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與化學技術學院的主要目標。我們學院已經在基礎研究和藥物研發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論文,幷與多家制藥企業、學術機構進行合作。在研究中我們主要使用不同的顯微技術分析活細胞,以此爲模型來評價新藥,檢測其細胞毒理作用,幷觀察在健康和疾病狀態下基因的變化情况。目前我們和其他研究機構均面臨相同的瓶頸,即缺乏能够進行中通量至高通量的基因和藥物篩選平臺。因此,我們與香港大學的同行共同提議建立新型的高內涵成像系統,此系統將彌補之前研究方法的不足。高內涵成像系統是一個自動化的成像分析設備,能够進行高通量細胞成像,且具有很高的精確度和敏感性。此系統的建立將會大大提升我們在新藥研發、毒性評價以及基因功能研究方面的能力。此外,該系統將會對香港的其他研究機構開放使用。相信建立這個系統將會大大促進我們同香港的制藥企業、學術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這些合作成果將有利于深入認識多種疾病的發病機理,幷爲探索新的治療方案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用于納米電子器件和電路加工的掩模版製作系統
項目統籌者:陳文新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NFF是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個核心單位,目前正在支持超過50個科大教授和超過20個外部研究機構如應科院用戶的研究和開發。擁有香港(以及廣東省)最完善的實驗加工設備,支持諸如納米晶體管製備、納米材料處理、納米光電子器件組建、電學封裝、傳感器、執行器甚至更先進如自旋電子器件的前沿研究。NFF對幫助不同大學內器件相關類多個研究領域的合作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購入激光直接寫入設備後,NFF可以提升提供給用戶的服務質素幷升級技術整合層次。特別的是可以提供一個可以整合矽晶體管、碳納米管互聯、集成光學、化合物材料和有機電子器件的系統。項目的成功可以有效提升香港致力于器件技術的不同研究者之間的合作,從而使得他們可以進行更大規模器件集成的智慧系統研究。

 

合作研究

張量分解的高效算法和硬件加速以及在高維數據分析中的應用
項目統籌者:嚴洪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由于互聯網和通信系統以及計算和移動設備的快速發展,大量高維數據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許多地方生成。在數學上,這些數據可以表示成高維張量,而分析這些數據幷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這個項目中,我們將建立新的數學模型研究張量分解和張量本征結構,例如高維數據中的超模式和超相容性。我們將使用張量計算來開發圖像和視頻處理和分割以及目標跟踪方法,分析高維基因表達數據,幷研究用于預測生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的新算法。我們的研究成果在現代電子系統尤其是便携式設備中會廣泛應用于大數據的高效處理。


底栖及附生産毒藻類對香港珊瑚生態系統的新興威脅
項目統籌者:林群聲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綱比甲藻(Gambierdiscus)、蠣甲藻(Ostreopsis) 和 原甲藻(Prorocentrum) 是三種典型的底棲及附生產毒藻類。因其産生的藻毒素毒性强烈而日漸備受關注。目前相關研究已發現綱比甲藻、蠣甲藻和原甲藻在東南亞珊瑚生態系統中存在。它們產生的毒素可導致雪卡魚類中毒和其他海産中毒,危害人類健康,亦會導致海洋生物的死亡,影響珊瑚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本研究將評估底栖及附生産毒藻類對香港珊瑚生態系統的風險。在識別本港底栖及附生産毒藻類的熱點的同時,深入瞭解其生理生態特質與相關毒素的毒理機制,更好地評估它們對海洋生物和人類所帶來的潜在威脅,提供的科學資訊將有利各持份者制定全面而有效的管理規劃,以保育本港的珊瑚群落和漁業資源,保護海產品消費者的健康。


以仿生三維微系統研究腫瘤細胞存活及藥物反應
項目統籌者:彭慧芝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我們提出開發三維(3D)仿生微系統,以研究鼻咽癌對抗癌化療藥物的動態反應。我們的目標是製造一個仿生平臺,重塑人類鼻咽癌的關鍵特徵,包括細胞類型的組成、 細胞外基質、血管形成和營養分布。基于我們開發的新型納米技術和三維微系統設計,我們立志創立首個體外平臺,用以建立鼻咽癌細胞和基質細胞在血管形成時的互動模型。這個項目的結果可以延伸應用到人類的其他癌症,有可能革新我們對癌細胞在腫瘤環境中變化的基本認知,提供實體模型,以研究傳統的化療藥物和新抗癌試劑在精確控制的微環境下的有效性。


膽囊收縮素促進跨模態學習和記憶的神經機制
項目統籌者:賀菊方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在我們較早前的研究中,我們透過結合對人類和動物的研究去探討跨通道學習是「在何處」和「如何」進行。我們發現一種新的視聽聯合人工記憶在重複配對後得以建立。這種記憶能夠在聽覺皮層建立,是透過大腦內側顳葉內嗅皮質內膽囊收縮素(CCK)免疫陽性的新皮層投射神經元。CCK是作爲在大腦皮層上「寫」入記憶的開關。在現時建議的研究中,我們將延續先前的工作,揭示CCK在記憶編碼的作用,以及CCK如何轉變神經可塑性的細胞機制。我們會採用不同方法,包括從行爲神經學、電生理學、組織化學和新發展的生物工程學等方法進行研究。建議進行的研究將解答神經科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長期聯合人工記憶是如何在大腦新皮層編碼。涉及神經肽CCK所提出的神經機制,很可能關係到我們現時對高頻刺激導致可塑性的理解。


阿爾茨海默氏病:從檢測,診斷到治療
項目統籌者:黃文成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阿爾海默茲症又名老年癡呆,它不但為患者帶來認知功能障礙,更會令其逐步喪失記憶力和自理能力。阿爾海默茲協會調查顯示,截止2013年,全球總阿爾海默茲症患者高達4400萬人,而當中中國人佔920萬, 並預計到2050年,全球病人的總數將急升至1.35億,構成龐大的醫療負擔。

有見及此,我們組成了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當中包括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醫藥和神經科學方面的專家,著力研究對此症的早期檢測、診斷和治療方法。 我們就有關的研究提出了三個方向,包括(一)研發針對阿爾海默茲症生物標記定量方法,提高檢測的靈敏度及精準度,有助於此症的篩選和早期檢測 。 (二)開發一種針對澱粉樣蛋白的成像技術,透過磁共振的原理以達至檢測,診斷和追踪疾病的治療的成效。 (三)研發既安全又能穿過腦血管屏障的新藥物來保護神經細胞,以達至預防和改善治療此症之效。 因此我們期盼能透過院校,醫療衛生機構和商業組織之間緊密合作,聯手建立嶄新的科技,為阿爾海默茨症和相關神經退化患者帶來更精確的診斷方法及更有效的藥物。


集成納米機器前期研究:分子轉子的耦合及協同運動
項目統籌者:Prof VAN HOVE Michel A (香港浸會大學)

該項目旨在發展對未來具有應用前景的分子機器的科學理解,特別是轉子分子。 分子機器,無論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可以把能量(如熱,電,化學,磁,電磁,或電子)轉換成機械運動,用來做有用功(如運送,轉彎,推進,推,拉,抽吸或切割)。 特別是,分子轉子産生的旋轉運動,如鞭毛中的分子轉子,可完成車輪和螺旋槳式的運動。

單獨的分子轉子已經得到很好的理解,但有必要進一步探索由一些分子集合而成的協同運動,這類似于如傳統的機械齒輪和自然肌肉,由更小的「機器」機械連接而成。納米尺度現象和相對較大的熱能增加了新的、有趣的宏觀機器中所沒有的機會。

同樣重要的還有,將許多單分子機器的機械輸出組合起來的能力,目的是爲了放大其效果:這需要一個機械聯接網路,將組合起來的機械運動渠送到所需的應用中。 這種機械連接也能夠極大地有助於消除熱隨機性帶來的挑戰:熱能會使某些分子機器産生與期望相反方向的運動,而這在納米尺度上尤其重要。機械連接的分子機器將顯著抵消這些隨機性,確保「多數獲勝」,組合起來的整體單向運動仍然是單個分子機器運動的放大。

我們還會把極大的興趣放在如何將集合運動沿馬達分子一維鏈或多維陣列傳播上,特別是在缺陷,耗散等存在下,這在實際的機械裝置中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將通過表面科學技術研究這些效應,操縱和觀察單個分子的成對,三聯體,成鏈和陣列排列,特別將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 從而在晶體基底表面支?下,每個分子取向良好和有序地固定著,我們來進行單分子甚至是原子水準上的觀測。

我們將研究特製的分子來探索分子聯接和協調運動的基本機制。通過從頭算量子模擬和分子動力學,我們將能夠模擬和設計相關分子體系,來理解和優化它們的機械聯接與運動。理解這些效應將使我們對這些在納米到微觀尺度下運轉的分子機器的實用設計在未來成為可能。


學為工人:社會媒體和中國農民工權益保護
項目統籌者:潘毅教授 (香港大學)

本研究旨在整合兩種跨學科理論:將抽象層面思考國家、資本和階級形成的傳統社會科學的宏觀理論,和關注現實世界、日常實踐、新型傳播學和文化研究相結合。本項目希望開創一種全新的範式:融合豐富的社會學理論和傳媒研究,探索一種全新的移民青年工人文化,打造一種新型的勞動保護理念和實踐平臺。不同于工會和勞工NGO等傳統形式,本專案把職業學校作為學習、傳播和組織的試點,以使職校學生成為健康的工人階級主體。

本研究是一個實驗性計畫,旨在探索年青移民工的生活世界,以及在網路全球化中工人階級公共空間的出現。對新工人階級公共空間,和它與社會媒體和網路社會的關係的考察,都將加深我們對中國和其他地區的勞工行動和勞動保護的理解,以及提供解决方案。


可打印柔性有機晶體管在生物中的應用:從材料到器件
項目統籌者:嚴鋒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

和無機電子器件相比,有機電子器件有許多優勢,其中包括可打印性,低成本和良好的柔性。最近,由于有機晶體管能和生物系統方便地進行結合,提供了傳統無機電子器件無法實現的功能,這一領域因此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特有的離子電子轉換功能,有機晶體管可以在溶液中進行操作,從而有效地實現電子器件與生物系統的信號轉換。

雖然有機晶體管在生物應用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目前在材料,器件製備和應用方面的研究仍處于初始階段。首先,現在缺少專門用于生物應用的有機半導體,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有機生物電子器件的進一步發展。根據我們先前合成高遷移率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經驗,我們計劃研發一種新型的具有高電子離子傳導性,高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爲了實現良好的生物選擇性和生物檢測能力,我們計劃將官能基團嫁接到這些高分子材料上,幷實現與生物系統的直接相互作用。

多功能化的有機生物電子器件可通過打印技術實現,我們提議發展一種在柔性或紡織物基體上製備高性能有機電子晶體管的打印技術。這些柔性電子器件能在皮膚上讀出生物信息或者是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直接植入人體內讀取相關生物信息,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對於具體的應用,我們計劃研製酶傳感器和生物標記物傳感器。

這項跨學科的研究由幾個不同領域的研究小組合作完成,包括高分子合成,器件製備,器件物理和生物電子器件等領域。這項研究的成功將實現新型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加深對有機半導體材料和生物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解,擴大有機電子的應用範圍,幷且實現能廣泛用于生物/臨床診斷和未來具有巨大市場前景的理療保健産品的新型技術。


從分子動力學到系統生物學:開發緊密結合理論和實驗的多尺度方法來測量研究RNA聚合酶II基因轉錄的準確性
項目統籌者:黃旭輝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轉錄是由基因組DNA轉錄到信使RNA從而合成蛋白質的過程。轉錄期間所產生的錯誤是導致衰老和諸多人類疾病如癌症的主要因素。最近的全基因組研究表明,轉錄過程産生的錯誤高度依賴于模板DNA的序列,幷且存在容易出錯的序列基序,從而進一步導致基因的不穩定性。在分子水平上,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實驗已經對RNA聚合酶II

(Pol II)在單個鹼基層面産生轉錄錯誤的機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然而Pol II在單個鹼基層面的轉錄錯誤如何導致基因組層面的轉錄錯誤還不是很清楚。

Pol II在轉錄過程中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結構構象變化。我們建議基于這些構象變化的速率構建一個和DNA模版序列相關的動力學網絡模型來預測在基因組層面的轉錄錯誤。這個模型將允許我們在整個基因組中找到轉錄容易出錯的熱點基因序列。它也將幫助我們進一步在分子層面找到這些熱點基因序列同具體的Pol II構象變化的關係。

我們將採用一個多尺度的方法來把Pol II每個構象變化的速率整合到一個動力學網絡模型中來預測整個轉錄過程的速率。當這個模型被運用來研究轉錄組的時候將可以預測由于Pol II造成的基因轉錄錯誤。我們將在酵母菌體系中將我們模型的預測與RNA測序的結果進行比對從而驗證我們的方法。我們也將進一步運用一系列Pol II突變體來研究轉錄容易出錯的熱點基因序列與Pol II構象變化的關係。最後我們也將運用我們的模型來預測人類轉錄組中容易出錯的熱點基因序列。

爲了達到上述目標,我們組成了包括數學建模,計算機模擬,生化實驗,單分子測量,化學生物學,以及高通量RNA測序的專家在內的跨學科的團隊。這些不同領域專家的緊密合作將是我們這個項目成功的關鍵。


極端暴雨下香港滑坡灾害鏈及斜坡安全風險應對措施
項目統籌者:張利民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的滑坡多由暴雨誘發。例如,2008年六月發生在大嶼山的一場特大暴雨共引發了1,600多個天然山體滑坡,900多個泥石流和600多個水浸黑點。假如同一場暴雨發生在香港島,現有的“斜坡安全系統”將會達到其安全極限。當遭遇更大强度的暴雨時,該系統甚至會不堪重負而崩潰。根據香港天文臺的研究,在氣候變化影響之下,未來香港的年降雨量會更波動,極端降雨事件的頻率及强度可能會更高。在極端降雨條件下,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多種灾害過程會同時或先後發生,導致鏈式灾害,使風險進一步增加。更嚴重的是,在不利因素組合下,這些灾害還會以骨牌效應衍生出新的灾害,帶來更大的破壞。比如,滑坡會堵塞河道,在都市區上游形成高危堰塞湖。爲了應對極端暴雨下的滑坡灾害鏈及斜坡安全風險,必須提早識別香港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灾害情景,診斷香港斜坡安全系統的瓶頸,進而提出改進現有系統安全的應急預案和技術措施。

該研究專案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香港斜坡安全評價的“壓力測試”構架,幷用之于評估因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暴雨給香港帶來的滑坡風險。該項目將整合兩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和兩個政府部門(土力工程處和香港天文臺)的力量,首次將極端降雨條件下的滑坡風險問題納入一個新穎的“壓力測試”構架之下。壓力測試是定量評估極端事件發生時工程或金融系統在變數突變的壓力下的表現及安全餘量的一種測試方法,其測試範圍通常超出正常運作範圍,甚至達到系統的破壞點。該研究項目的主要科學任務包括:(1)考慮氣候變化,推演香港未來極端降雨的可能情景;(2)研發先進的多尺度水文和土力學模型,及離心機模型,評估斜坡系統在極端降雨條件下的反應;(3)提出在香港都市環境下的多灾害風險評價方法;(4)形成一個有特色的用于評價香港斜坡安全系統的壓力測試構架。該壓力測試構架一經建立,將用于診斷現有香港斜坡安全系統的瓶頸,據此爲决策者提供改進斜坡安全系統的建議。

本研究項目開發的多尺度、多灾害過程數值模擬方法將提升現有的灾害分析水準。所建立的滑坡風險管理壓力測試構架也可推廣至其他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地區,或其他類別的工程系統。


PACT介導的天然抗病毒反應的分子機理的研究
項目統籌者:金冬雁教授 (香港大學)

宿主細胞通過天然抗病毒反應來對抗入侵的病毒。人及高等動物細胞主要由RIG-I和MDA5蛋白負責偵測病毒,以發出信號指令細胞産生各種抗病毒蛋白,包括幹擾素。我們的研究發現PACT是RIG-I和MDA5的一個新的輔助蛋白,進一步闡明PACT激活RIG-I和MDA5的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本課題將進行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病毒學和免疫學等方面的合作研究,瞭解PACT如何在病毒感染的細胞培養物及小鼠中激活MDA5,引致幹擾素的産生。此外,我們也將闡明PACT通過一方面刺激幹擾素産生而另一方面抑制病毒RNA或蛋白而發揮雙重抗病毒功能的機理。我們的研究可爲細胞對病毒的識別提供新的見解,從而瞭解病毒和細胞的相互作用對天然抗病毒免疫反應的影響,幷爲設計和研製新的抗病毒和免疫調節藥物提供新的思路。


新型組蛋白修飾的調控與功能研究
項目統籌者:李祥博士 (香港大學)

組蛋白翻譯後修飾(PTM)在衆多生物學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基因轉錄、DNA復制和染色體分離。越來越多的證據揭示組蛋白PTM可作爲一種“遺傳密碼”(即組蛋白密碼),將表觀遺傳信息從母細胞傳遞至子細胞。考慮到其與細胞內重要生物過程之間的聯系,組蛋白PTM失調會引起多種人類疾病,如癌症。因此,解析組蛋白PTM的調控機制及其功能就顯得尤爲重要。

組蛋白PTM的檢測現已取得顯著進展。但我們對於大部分PTM的調控機制和功能所知甚少,尤其是對于新發現的組蛋白PTM,包括離胺酸巴豆醯化(Kcr)和離胺酸琥珀醯化(Ksucc)。爲了解析Kcr和Ksucc對生物學的重要性,本項目將開發新的化學方法,用於探究這兩種組蛋白PTM的細胞內調控機制及其功能。綜合運用化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基因組學及蛋白質組學方法,我們將(1)尋找幷表徵引入及去除組蛋白離胺酸巴豆醯化和琥珀醯化的酶、(2)探究組蛋白離胺酸琥珀醯化對染色質結構的的影響和(3)闡明組蛋白離胺酸巴豆醯化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本項目的成果將有助于全面理解在染色質生物學鄰域中由組蛋白離胺酸巴豆醯化和琥珀醯化參與調控的復雜胞內過程。


關于鱗狀細胞食道癌新型癌症易感基因的靶位基因組學和生物功能性研究
項目統籌者:龍李梅瑞教授 (香港大學)

全球患食道癌的人數呈上升趨勢。這癌症特別容易致命,存活率低于20%。食道癌在中國的發病率最高,這與遺傳易感性、飲食或飲酒習慣、及飲食和環境中致癌物質的刺激有關。由于我們對瞭解遺傳性食道癌的發病機理的長期興趣、和已完成的基礎研究,加上可從中國高發病率地區取得關鍵臨床樣本資源的寶貴合作機會,使我們能對中國其中一個最致命的癌症 ── 食道癌,作出令人振奮的研究。基於我們對食道癌遺傳機理的認識,和對DNA損傷修復通路和關鍵基因突變將增加家族遺傳相關的食道癌發病風險的假設,我們已開始運用强大和針對性的基因測序技術進行開拓性研究。

我們的初步研究指出BRCA2基因中的候選基因突變存在於接近15%的癌症家庭。這些基因對DNA缺陷修復和細胞粘附等細胞功能有重要作用。我們已于癌症案例中,識別出幾個不存在于健康對照案例中的特定基因突變。其中38個與DNA損傷修復有關。假設其中一個DNA損傷修復通路在食道癌易感性中起重要作用,我們需要在更多個體中驗證這些結果。我們認為影響染色體及DNA修復的多重因素可促進食道癌的遺傳易感性,這些基因將是我們的研究重點。

團隊成員的基礎及臨床專業知識,和在高危地區(河南)及中危地區(香港)之間食道癌臨床標本的寶貴協同作用,將確保這研究的成功。我們的目標是在更大的食道癌患者及相關健康對照的群體中,進一步驗證感興趣的候選基因,幷進行功能性研究以確定這些潜在的癌症易感基因在食道癌中的作用。我們將利用基因組編輯工具來對感興趣的特定基因進行功能分析,以確定其在食道癌發展中的作用。此外,我們已開發出一種高效的基因運送系統及動物模型以用于功能性研究。我們將進一步驗證感興趣的基因及標記物的臨床效用。本項目的目標是將研究結果轉化爲臨床實踐,以識別和管理高風險的家族遺傳相關的食道癌,和對患者提供更好的個人化護理。


現代雲計算之各種重大問題之研究
項目統籌者:劉智滿教授 (香港大學)

雲計算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很多人都認為雲技術是當今世上能改變電腦運算方式之最重要技術。雖然雲技術不斷地在快速發展,但仍然有不少重大的問題有待解決。本項目將會針對雲端裏資源供應及調度方面的六個關鍵問題,作出深入的研究及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未來的雲端裏發揮作用。六個關鍵問題是(1)服務器的動態供應、(2)虛擬機的動態供應及定價、(3)虛擬機的自動伸縮性、(4)虛擬機管理程序上之系統調度、(5)單一數據中心之帶寬調度和(6)跨數據中心之帶寬調度。


環肽抗菌藥物的化學合成及其藥物化學:新抗生素開發的綜合性探索
項目統籌者:李學臣博士 (香港大學)

細菌耐藥性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而且情況正變得越來越差。為了應付多重耐藥細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本項目結合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和微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致力于開發新型的環肽類抗生素。我們將利用daptomycin(達托黴素),mannopeptimycin和teixobactin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化學合成對這些抗生素進行結構改進,以獲得活性和藥理更好的新型抗生素以治療耐藥病原菌和新的臨床適應症。